投報率只是參考,真正該看的,是這三件事
- upinvestmentllc
- 5月13日
- 読了時間: 2分
相信許多對東京房市有研究的投資人早就知道不能只看表面投報率,但即便如此,實際要投資時卻仍往往留於「租金除以房價」的固定思維中,經過多次與客戶的互動我們發現,原來是因為對於購屋時、持有時、退場時的「成本」不夠了解,反過來說真正關鍵的,是深入思考:「獲利來源從哪裡來?過程中會產生哪些成本?什麼時候、又能不能順利退場?」
今天我們從實務出發,介紹三個不可忽視的核心指標:
① 物件的資本利得潛力
就過去十年來看,東京房市的主要獲利來源,往往並非來自租金回收,而是來自資本利得以及透過貸款槓桿操作匯差所帶來的獲利。 然而並不是所有物件都有這樣的成長空間,一般我們可以參考以下幾個判斷依據:
區域近五年成交價格走勢是否穩定或成長
是否有都市更新、交通擴建等利多因素支撐
該物件是否具備吸引熱錢的優勢(品牌、稀缺性)
大市場的供需狀況
換句話說,投報率高但區域冷清的物件,未來可能難以脫手,真正聰明的選擇,是報酬率合理、但轉售力強的地段與產品。

② 持有成本精算
在實際投資操作中,不動產帶來的不是一筆單純收入,而是一整組連續的「收支組合」,除了租金收入之外,還必須考量下列不可忽略的持有成本:
固定資產稅與都市計畫稅
管理費與修繕積立金(可能隨屋齡增加)
租賃管理費、更新手續費
空室期間的廣告費與租客退房後的修繕支出
貸款利息
所得稅以及提撥折舊
出租率(日文稱為稼動率)
關於最後兩點因為難以估算,如果沒有精確的投資模型輔助,往往會被投資人們省略或忽略,真正要計算的,不是表面數字,而是「真正的現金流」。
③ 流通性
自空白的30年後近10年因國際趨勢影響東京房市逐漸成熟,交易量穩定,加上日本市場重視制度與穩定性,流通性的優劣除了開價之外,也取決於物件本身的產品條件,一般來說,具有剛性需求的標準型產品,即便不一定會上漲也具備良好的保值抗跌性,以下條件往往更是不可忽略:
建築工法、管理狀態、屋齡,是否符合銀行貸款的評估標準
格局是否符合物件所在區域的購屋需求
是否避開觀光投機熱區
物件本身是否符合所在地區的實際購屋需求,會直接決定它未來的轉手速度,稍早提到的稀缺性也並不代表標新立異,是否符合日本市場需求的規格,也會是買方市場的重要參考依據,或許所謂的「規格品」免不了讓人覺得沒有新意,但正是因為具備市場共識才會有穩定的流通性表現。
Comments